2024年度,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目标,努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平稳。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6.6亿元、增长3.9%,一产增加值186.6亿元、增长3.7%,增速居全省第5位。
一、2024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宣州鸡”成功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为全省唯一入选的畜禽品牌。木子禽业蝉联“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榜首。在全国首创小龙虾、幼蟹、山核桃等目标价格指数保险,在全省率先成立总规模10亿元的宣城市绿色食品产业投资基金。
(二)农村改革迸发活力。2024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5442元,高出全省2935元,位于全省第4位。在全省率先开展“组账村管”,得到省高度认可,拟在全省推广。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做法被《安徽信息(情况专报)》和《安徽工作》刊载。
(三)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市108个脱贫村,脱贫人口67014人,监测对象3277户7926人,无一人返贫致贫。2023年度省对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获优秀等次。
二、2024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严格落实“江淮粮仓”建设计划,全面部署开展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2024—2035年)。一是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30.9万亩、增长0.3%,预计粮食总产129.5万吨、增长0.8%。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预计全年蔬菜产量61.21万吨、增长2.6%,水果产量7.68万吨,中药材产量2.08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大力推动名优茶生产,出台支持茶产业发展政策,预计全市种植茶园面积达51.46万亩、增长0.62%;茶叶产量达3.98万吨、增长3.11%,其中名优茶产量7979吨、增长6.06%。茶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16.7万亩,摸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问题260个。二是全面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全市生猪存栏49.24万头,出栏98.69万头;家禽存栏4111.82万只,出栏2.2亿只;牛存栏3.46万头,出栏2.39万头。畜产品总产量48.38万吨,增长1.04%;水产品总产量12.63万吨,增长3.9%。成立宣城市推进黄牛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全市黄牛产业发展。三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新增大型拖拉机441台、收割机289台、粮食烘干机157台、农用无人机225架、茶叶初加工机械2879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以上。年初全面完成变型拖拉机清零任务。加强种业振兴,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库(圃)建设,新增农作物种子生产企业1家,新增省级水产良种场1家,“徽鲜鸡”新品种(配套系)通过国家审定并公布。
(二)聚焦“产业兴旺”,铺就农民增收致富道路。加强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一是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全市十大绿色食品产业产值809.23亿元,增长8.1%。开展绿色食品产业招商推介,先后在澳大利亚珀斯、福建泉州、上海等地开展绿色食品产业招商推介。开展长三角绿色食品暨预制菜知名企业“宣城行”、宣城市绿色食品企业“上海行”等系列活动。在上海设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宣城展区,常态化精准对接上海及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市场。二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216.5亿元,增长8%;2024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9.3%,位于全省第2位;占比8.4%,位于全省第4位。建立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后备培育库,新培育1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全年休闲农业经营收入111.3亿元,增长8.9%,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2898个。出台《宣城市特色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实施意见》,继续试点开展水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积极争取试点生猪、鸡蛋“保险+期货”等特色农业保险,有效减少农业经营主体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带来的经济风险,促进特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聚焦“绿色循环”,乡村生态产业赋“绿”生“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一是持续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积极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全市有效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415个,名特优新农产品9个。全市现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6个、全国有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1个,绿色优质农产品商超专柜4个。二是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回收利用,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57%。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85.2%,废弃农地膜回收率达90.1%。继续推进科学施肥增效行动,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建立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118个,示范面积8.27万亩,农药使用量实现连续9年负增长。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万亩,宣州区成功获批开展2024年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三是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保障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任务有效落实。全市开展禁捕执法巡查5244次,出动人员17088人次、车辆5159辆次、船艇1131艘次,陆巡158504公里、水巡26318公里,立案查处涉渔违法违规案件238件,清理“三无”船舶28艘、网具996副、钓具1324副,发放宣传材料2.2万余份。
(四)聚焦“村美民富”,乡村蝶变绽放美丽新颜。坚持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整体性提升,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一是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2023年度10个精品示范村完成投资5.8亿元,5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全部完工;2024年度18个精品示范村完成投资8.1亿元,5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进度达76.2%。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质提效,全市完成农村改厕9600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36.5%,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万村清万塘”行动,完成490个重点自然村整治。二是高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年新认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总数达10家,居全省第2位。新增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4个、总数达3394个,家庭农场1077个、总数达16162个。三是推进农村“两改革一发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市成立89个强村公司,积极探索整村运营、抱团发展等新模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初步统计全市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575个,占比72.05%。已分红的村456个,分红金额5486.69万元,村均分红12.03万元。开展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全年排查整改问题381个。四是全面推进二轮土地延包。在6个乡镇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乡整镇试点,举办二轮延包启动暨培训会,全面启动二轮延包工作。完成29个村、746个组、23996户摸底调查。29个村、714个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完成网签合同14600余份。全市新增土地流转6.75万亩,累计达186.32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5.61%。
(五)聚焦“品牌强农”,乡村产业升级蹄疾步稳。围绕我市粮油、茶叶、家禽等优质农产品,做大做强农业品牌。一是品牌打造取得新进展。打造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宣上品”,做优做强“宣州鸡”、“宣城黄金芽”等区域公用品牌,成功注册“皖宣牛”公用商标。“泾县兰香”成功入选“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瀚徽山茶油”等9个品牌成功入选“皖美农品”产品品牌,全市“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达5个、企业品牌2个、产品品牌31个。二是农业科技应用逐渐加强。全力打造智慧农业“宣城”模式,全市新增6个省级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达98个。发展设施农业,对30余家主体进行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项目27个,库容达2.15万立方米。推广科技服务,全市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6770人次,培训农民4.43万人次。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747名,实现行政村“一对一”服务全覆盖。
(六)聚焦“全面振兴”,绘出乡村发展锦绣画卷。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全市现有村组网格12043个、网格员12588人,新识别防返贫监测对象474户1301人。全市安排衔接资金项目270个,涉及资金4.32亿元,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占比74.4%。稳岗就业、产业帮扶、雨露计划、定点帮扶等各项帮扶政策持续落实。二是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建设。全市培育乡村能人110名、高素质农民1495人、乡村“法律明白人”4905名,定向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才20名,评选乡村振兴中级人才79名。全市举办农民技能大赛3场,培训班38个。全市举办丰收节庆祝活动80场,在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开展了全市主场活动。三是乡村治理提质增效。开展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围绕农业机械、渔业安全、畜禽屠宰、农村沼气等领域,深入排查安全风险隐患,彻底消除农业农村领域安全盲区漏洞。全年不间断部署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组织“开办农资经营店一件事”“宅基地一件事”事项上线运行。
(七)聚焦“党建引领”,激活农业农村红色引擎。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农业农村中心工作,赋能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一是深化政治机关建设。坚持“大学习、提能力”长效机制,全年组织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14次,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等交流研讨8次。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全年在安徽广播电视台各栏目发稿80多篇,《宣城日报》刊发稿件48篇,网站发布农业农村工作信息363条。二是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党组书记认真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责任,全年召开党组会研究党建工作16次。持续推进党建业务“双清单”制度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建业务“双清单”台账点评6次。规范发展党员,全年接收正式党员2人、接收预备党员2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1人。加强年轻干部教育培养,全年召开“本领要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培训班5期。推动“书记项目”实施,“点单式”专家下基层“书记项目”被市直机关工委纳入2024年基层党建“书记项目”项目库。三是坚持正风肃纪反腐。强化党纪学习教育,印发党纪学习教育实施方案,成立局党组书记任组长的工作专班。举办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局领导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宣讲2次。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身边违法违纪行为典型案例,以案警醒。组织开展支部书记上党纪专题党课,紧扣“六大纪律”开展交流研讨。深化作风效能建设,积极回应群众意见4个,满意率达100%,2个案例获评2023年度市直民主评议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