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市生态环境局> 主动回应
索引号: 11341700746753455P/202411-00061 组配分类: 主动回应
发布机构: 宣城市生态环境局 主题分类:
名称: 宣城市聚焦“点线面” 深入推进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11-12
索引号: 11341700746753455P/202411-00061
组配分类: 主动回应
发布机构: 宣城市生态环境局
主题分类:
名称: 宣城市聚焦“点线面” 深入推进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11-12
宣城市聚焦“点线面” 深入推进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发布时间:2024-11-12 11:42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宣城市充分发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排头兵”作用,持续深化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重点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环境要素,以“点、线、面”综合防治,强化生态环境共同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面”上发力,共谋大气环境“蓝天白云”。长三角区域共享一片蓝天,生态环境质量休戚与共,解决跨界区域大气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毗邻省份之间充分凝聚共识,同向协作发力。针对钢铁、水泥熟料等重点行业项目建设产生的跨界区域环境影响,宣城市积极召开项目环评一致性跨省会商,就安徽广德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熟料生产线迁建项目,邀请浙江省湖州市生态环境局、江苏省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共同参与项目技术评审会议,充分讨论项目环评报告内容及运营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相关建议。通过从源头做好省界两侧涉气重点行业项目沟通,减少项目建成后的末端治理成本,提升环评审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是“线”上布局,共护水环境“水清岸绿”。小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是解决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矛盾的重要经济手段。宣城市从“生态受益者付费、让生态保护者获偿”利益导向机制出发,因地制宜形成“广德模式”、“郎溪模式”、“绩溪模式”等一批创新实践成果。广德市卢村乡与安吉孝丰镇签订安徽省首个跨“省、县、乡镇”三级横向生态补偿、郎溪县凌笪镇与溧阳市天目湖镇完成青虾养殖塘3000余亩退养,广德县庙西村与溧阳市天目湖镇、绩溪县荆州乡与杭州市岛石镇均开展生态保护补偿,取得良好成效。同时,宣城市深度挖掘提炼、梳理全市生态保护补偿经验,推动各地复制推广,探索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治理新格局。

三是“点”上聚焦,共促土壤环境“源头防控”。固体废物跨区域非法倾倒隐蔽性较强,监管难度大,严重影响被倾倒地环境。为破解这一难题,宣城市从源头出发,依托安徽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主要产废工业企业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管理,推进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严格落实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制度。同时,不断优化监管执法,与省际毗邻地市倾力协作,完成边界区域执法联动工作方案全覆盖。2019年至今,宣城市与杭州市、湖州市共同办理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案件45起。2024年,组织开展了跨省界固体废物非法转移专项执法“百日行动”,有效保障了省界周边环境安全。

下一步,宣城市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战略,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持续深化“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绘就绿色生态一体化“宣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