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三农资讯 > 三农动态

从“弯腰插秧”到“机器代劳”

——我市水稻种植开启“慧种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4-22 09:31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记者 于雪

不再靠天吃饭,不再弯腰插秧,今年的春耕,科技正在唱主角。在我市的广袤田野上,水稻机插秧以高效、精准的姿态重塑传统农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水稻机插秧是一项集农机农艺于一体的现代精细化栽培方式,核心流程包括育秧、整地、插秧,在宣州区、郎溪县等为代表的水稻核心产区,机插秧推广成效显著。

宣州区机械化播种率已达90%

4月16日,记者来到宣州区寒亭镇长河村,两台插秧机正在连片稻田里有序地划出绿色轨迹。70岁的种粮大户丁根水站在田埂上,看着机械臂将再生稻秧苗精准插入水田,身后的1200亩农田正以每天150亩的速度披上“绿装”。

今年是丁根水“试水”机插秧的第二年,他坦言已经尝到不少甜头。“以前插秧全靠人工,一天最多插半亩地,雇人一天工钱200块,还经常请不到人。”丁根水回忆道。这两年,在农技人员指导下,丁根水逐步调整种植模式,向机械化转型。“机插秧不仅速度快,效率也高,秧苗整齐度比人工高得多,抗倒伏能力也强。”丁根水说,机械化作业让他腾出精力发展再生稻,头季稻收割后,稻桩重新发苗,实现“一季两收”,亩均增收超300元。

作为全国水稻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的宣州区,今年以“提单产、优品质、增效益”为目标,大面积提升水稻单产水平,已建设水稻万亩示范片2个、千亩方13个、百亩攻关田5个,辐射带动50万亩以上,全区早稻播种面积达20.5万亩。通过机插秧、无人机撒播和背负式喷撒机播种,全区机械化播种率达90%。丁根水所在的寒亭镇,通过“合作社+种粮大户”模式,集中采购农机、共享育秧资源,推动全镇机插秧覆盖率跃升至80%。

“水稻机插秧田园管理简单,用种量相对较少,可以更好地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宣州区种植业局副局长姚颖介绍。

全自动流水线让育秧苗精确到粒

向北驱车80公里,在郎溪县建平镇供销农事服务中心的育秧大棚内,负责人陈钦建正通过智能终端监控秧苗生长。今年新引进的全自动育秧流水线,让这位从业20年的“老师傅”感慨万千:“以前育秧全凭手感,现在机器能精确到每盘684穴,每穴可以设定2到4粒种子,精准度从以往的克提升到了粒。”

这条投资62万元的全自动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2000盘秧苗,效率相当于传统人工的20倍。通过电脑设定,底土厚度精确至1.5厘米,面土0.5厘米,水量根据基质湿度动态调节。建平镇供销农事服务中心技术员刘荣军补充介绍道:“这套机器减少了5%的空穴率,理论上每亩粮食就会增加5%—10%的产量。”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半自动线每小时产550至800盘,需7至9名工人全程辅助操作。如今,全自动育秧流水线只需3人值守补料。按每天工作9小时计算,单台设备日产能达18000盘,可满足600亩稻田用秧需求。

郎溪县农技服务中心主任汪浩表示,日后将逐步在全县农事服务中心推广,推动水稻种植向“慧种田”转型。

近年来,我市通过“补贴+技术+服务”的组合拳,落实购置补贴、作业奖励、示范创建、保险兜底等政策措施,全面推动机插秧技术普及,既降低农户成本,又提升技术应用水平。

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例,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水稻插秧机保有量为1097台,其中2022年—2024年累计补贴插秧机133台,发放购机补贴资金426.36万元,单机补贴比例超35%,今年以来,新增插秧机购置补贴申请20台,使用资金54.03万元。

从种粮大户的再生稻增收,到全自动育秧流水线的精准播种,科技不仅让农事更高效,还重塑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合作社的联合采购、农技专家的全程护航,让零散田块也搭上机械化快车。这场“机器换人”的变革,让“指尖管田、云端种地”的新场景正一一上演,也让皖南粮仓的丰饶底色愈发鲜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