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局稳定资金规模、优化资金投向、完善监管机制,坚决管好资金、建好项目、用好资产,聚焦“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聚焦产业带动。我局聚力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加大涉农“双招双引”力度,大力推进“村村联合”“整乡(镇)联合”“村企联合”等抱团发展模式,鼓励联村联镇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鼓励支持特色生态种养、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庭院经济发展新模式,完善“四带一自”联农带农机制,加快带动脱贫村集体经济发展。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8121元,增幅16.8%,居全省第6位;108个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0万元,村均87.13万元,增幅40.3%,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有36个。
二是聚焦项目谋划。坚持“分层分类、动态管理”原则,做好县级项目库建设,充分发挥乡镇统筹作用,对村级项目申报进行审核指导,对乡镇范围内的项目进行统筹谋划,严把项目申报审核的“第一道关口”。强化县级联合论证和审批,确保入库项目符合财政衔接资金项目要求,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组织开展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2024年项目库共计925个,总投资21.25亿元,衔接资金16.26亿元,其中产业发展项目364个,衔接资金12.24亿元,占比达75.27%。
三是聚焦风险监测。对经营性项目资产开展风险监测,动态摸排风险隐患,对闲置低效资产逐个建立问题、措施、责任、时限“四项清单”。进一步规范绩效目标设定、审核批复、运行监控等,指导项目实施单位科学编制绩效目标,加强对联农带农机制和预期成效的审核,健全完善“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的联农带农机制,完善联农带农协议内容,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特别是脱贫户、监测户主动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增强经营主体联农带农的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