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三农资讯 > 市级动态

市农业农村局:加快建设宜局宜业和美乡村 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发布时间:2023-01-01 10:33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美丽乡村示范村郎溪县凌笪镇下吴村。



宁国市农村厕所“2251”长效管护机制——粪污清掏。



绩溪县“生态美”超市积分兑换。


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环境更加干净;升级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建设文明乡风,农民更有精气神……穿梭于宣城市几个县市区的乡村之间,一个个干净整洁、风光宜人、民风淳朴的村庄,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

近年来,我市持续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郎溪等5个县市区陆续荣获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表彰。截至目前,全市建设各级美丽乡村中心村662个,建设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152个。2022年预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78亿元,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了强大助力。

聚焦规划设计,美丽乡村“有特色”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

美丽乡村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乡村规划至为重要。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农业农村部门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规划引领,指导各地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推进。同时,加强前期规划研究、注重全局谋划,科学有序开展建设,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旌德县庙首镇里仁村位于县城西北部,近年来,里仁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村“两委”班子认真研究村情、谋划发展思路,特聘请专业团队着手编制了包括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布局规划、民居建设规划等多方面的村庄规划。根据全村特点和生态优势,确立了“以林下经济发展为先导、传统养殖农业为支撑”的发展思路,力争通过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带领全村率先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垄垄灵芝,温润如玉;一亩亩茶园,香溢四方。灵芝美,茶叶香,通过先行规划,在“一芝一叶”的带动下,里仁村扩大白茶种植基地,创造茶叶品牌,建立“灵芝基地+农户+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灵芝产业链……

蓝图变现实,风景变“钱景”。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不仅让乡村建设跑出了“加速度”,还让传统古村落“内外兼修”焕发新的活力。

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便是这样一个有着1400余年历史的传统古村落。历史古村,如何重现“繁华”?规划的作用不言而喻。

秉承“保持传统风貌、建设宜居宜游”的村庄规划理念,仁里村“两委”邀请专业规划编制团队编制村庄规划,在规划建设中尊重村落历史文化底蕴,加强村内历史古迹保护。以打造仁里景区为依托,对村庄开展“微创意、微改造、微提升”工程,凸显村庄特色,用活、用好、用对村内每一寸土地,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同时,发挥“程朱理学”发源地的文化优势,挖掘仁里村院士文化,提炼程开甲、程莘农院士精神,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

“保护筋骨肉,传承精气神”,通过规划发展,千年仁里焕发新活力。

聚焦环境整治,美丽乡村“有颜值”

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分类、污水治理……近年来,我市所有农村行政村和部分社区开展以“五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按照时间节点实施“春、夏、秋、冬”四季战役,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十三五”以来全市完成无害化卫生改厕18.2万户,75个乡镇政府驻地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正在提质增效,常住人口污水处理覆盖率即将达到75%。全市十星清洁户总挂牌户数达452530户。推广绩溪经验,以579个“生态美”超市为载体,推动形成常态化积分兑换机制,引导农村居民开展垃圾分类……一大批村庄扮靓了颜值,提升了气质,找回了面子,做实了里子。

村如其名,漫步在郎溪县梅渚镇桃园村的村道上,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一座座民房排列整齐,绿树浓荫下,微风拂过,伴着泥土和花的清香,宛若世外桃源。

近年来,梅渚镇政府积极组织镇村干部、村民代表、群众代表等赴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现场观摩,赴浙江安吉、江苏溧阳等地学习成功经验,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人居环境整治方案,深入推进“五小园”建设工作,即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地、闲置坑塘等建设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药园、小竹园等“五小园”,努力实现“一村一景、一路一色”。

桃园村在保留村庄原有乡村肌理、生态业态的基础上,对村庄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提升,打造有故事、有文化、有气息,大隐于市的“醉美桃花源”。

环境整治不停歇,美丽乡村翻开“新画卷”。

在广德市祠山街道白洋村,依托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村“两委”着力优化提升全域人居环境。建立“村级党组织-下属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为主的四级红网架构,每名中心户党员联系10户群众,发挥“一户带一片,多片带整体”的作用,实现力量、工作、服务“三下沉”。

同时落实垃圾“户集村收街道转运”机制,合理设置垃圾集置点,实现“垃圾不落地”;并成立人居环境整治理事会,整治前与村民逐户签订承诺书,在整治后实行门前“三包”的责任管护机制,激发群众主体意识;通过开展“红黄榜”评比、“最美庭院”评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载体提高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美丽乡村品质在“内外兼修”中全面提升。

持续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我市在精细化上做文章,用“绣花功夫”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聚焦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有产业”

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是其发展的持久动力。没有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只能是一间“空房子”、一副“空架子”。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市结合美丽产业,发展美丽经济。率先运用现有美丽乡村省市中心村建设成果,发挥各地生态环境优越、优质特色农产品、区位优势明显的良好条件,借助全域旅游兴盛的东风,有机结合产业融合发展,向“村庄景美化、田园景区化、产业特色化、产品休闲化”发展,全市农业主抓融合,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农村集体资金开发利用协同共进的趋势日益显著。

宁国市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按照“组团开发、片区推进”的思路,将该市划分为田园精品区、休闲自驾区、红色旅游区,做到线路鲜明、特色新奇、亮点突出。泾县打造“皖南川藏线——水墨汀溪”精品线路,吸引大批农旅项目落地。

宣州区朱桥乡周何中心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里有彰显感恩文化的薛塘传说,有省级非遗——板龙灯文化,有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摇橹文化。2019年和2020年成功举办两届摇橹文化节,摇橹小镇得到了《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安在线、安徽电视台等各大媒体相继报道和大力宣传。

在两届文化节的基础上,周何中心村立足发展旅游业带动乡村的发展,积极与旅游公司合作运营,以电商平台销售富硒优质大米、生态养殖鱼虾蟹等农副产品;讲好周何故事,发挥水上摇橹、乡村民宿、板龙灯演出、花鼓戏演出、生态农业研学游基地、李舸艺术家工作室等特色吸引省内外游客旅游观光,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将周何中心村打造成皖南乃至全省一流的特色摇橹小镇。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地立足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旅游、观光、休闲、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产业,积极探索民宿经济、庭院经济、康养经济、物业经济、美食经济等发展新路径。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带旺乡村人气,激发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

〉 聚焦移风易俗,美丽乡村“有灵魂” 〉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我们能看到,一些地方建起了外观亮丽的现代民居,却也让一些优秀传统乡土文化逐渐衰落凋零;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

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社会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宣城市开展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市级先后印发《宣城市关于深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2022年春节前后婚丧事宜移风易俗和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将婚丧嫁娶、文明祭祀、孝老爱亲、道德建设等工作落实落细。结合法治乡村建设,持续加大《宣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宣传力度。

全市实现“四会”组织全覆盖,2022年以来,各地红白理事会开展各类活动4122次,道德评议会评议先进人物6649人次,村民议事会评议事项4145个,禁赌禁毒会开展活动3615次。709个村修订村规民约。

推进“新风堂”建设734个。2020年以来,全市827个红白理事会借助“新风堂”操办村民红白喜事1052场、1.9万余桌,节省办理酒席1700多万元,节约群众礼金300余万元。打造绿色祭扫平台。将文明建设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步开展,拓展“生态美”超市经营范围,将移风易俗纳入积分兑换内容,调动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文明乡风建设中的积极性。

通过开展“道德积分制”试点、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最美家庭示范带动,强化创新探索。

旌德县新建村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乡村文明典型。云岭镇云岭村修订村规民约助推基层治理做法获《安徽日报》刊载。

聚焦长效管护,美丽乡村“有秩序”

美丽乡村建设是全体农民受益的“民心工程”,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

2012年宣城市启动美丽(好)乡村建设以来,全市基本实现硬化道路到村民组,中心村路灯全覆盖,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自来水接通到户,通讯网络到村,各村均有农家书屋、文体健身器材等。

投入是基础,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才是关键,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管护”,一些已经建设好的美丽乡村,因“重建轻护”或“管护缺位”,使得漂亮干净的村庄重新变得脏、乱、差。

如何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后期管护,确保其“容颜不老”?

目前,我市美丽乡村管护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镇村管护和城乡一体化管护两种。

按照建管并行的原则,宣城美丽乡村以县为单位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长效管护机制,落实镇村实施主体地位,中心村卫生保洁、垃圾收集、绿化养护、路灯照明等纳入日常管理养护范围。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鼓励镇村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管护服务。

在旌德县白地镇江村村,有这样一支长效管护队伍。他们坚持“谁建设、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将美丽乡村管护责任具体落实到人,村里专门配备专职队伍,配齐专职保洁员及管护人员。同时,还建立多支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用主动换取群众的互动,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当做民心工程来抓,建立健全人居环境改善长效机制。

目前,全市农村改厕、农村垃圾、农村污水治理“三大革命”采取一体化模式,由业务部门或市场化主体进行专业管护。全市农村户厕改造近年来重视度极高,户厕普及率提升极快,为解决农户难以管护自家户厕问题,全市建立起乡镇厕所管护站81个,清掏和维修的管护体系已覆盖625个行政村,畅通市、县投诉渠道,并开展以往户厕问题摸排整改,确保厕所能用好用。宣州、郎溪已经建成省级农村改厕管护机制示范县,泾县正在创建中,其余县市按照省级创建标准同步建设。各地精心谋划并通过公开招投标实施多个PPP项目,7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委托第三方运维,实现了监管一体的长期运维模式,整体运维情况良好。着力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提质增效,持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加强运行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巩固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整治成效,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

伴随着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产业兴旺,家园美丽宜居,农民幸福安康……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现代版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广袤的宣城大地上徐徐展开。广大农民正信心满满地迈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脚步铿锵。

(数据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