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三农资讯 > 市级动态

希望在绿色的田野上 ——我市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纪略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23 10:47 信息来源:宣城日报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360截图20190123104731067.jpg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农业农村领域发展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对标沪苏浙,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盯牢增加农民收入和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和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的喜人新局面。

农业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

“从‘土里刨食’到‘地里生金’,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亲历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宣州区种粮大户胡民生说,改革开放前我市大多是传统的人力耕作模式,一天下来累得气喘吁吁,但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土地产出率低。现在种植模式发生巨大改变,都实行立体化、多元化、科技化的种养结合模式,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倍增,大家也过上了从过去“吃不饱”,到现在“吃得好”的好日子。

诚如斯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2017年农业总产值达244.05亿元,是1978年的59.5倍。粮食产量稳定增长,2017年粮食产量达133.2万吨,高于近五年平均值,较1978年增长86.4%。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棉花总产3600吨,较1978年增长21.3%;油料总产10.1万吨,是1978年的6.7倍;蔬菜总产76.5万吨,是2012年的3倍;水果总产8.4万吨,较2012年增长20%;茶叶产量3.39万吨,是1978年的8.3倍;肉类总产24.4万吨,是1978年的7.9倍;禽蛋产量5.3万吨,是1978年的7.5倍。2017年水产品总产达10.88万吨(农普调整)。

农业发展的日新月异,让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趋势。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到260万千瓦(含农用运输车动力),较2012年增长16.6%,是1978年的10.1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73%,较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着力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我市还结合本地优势,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在茶产业提质增效方面,全市换种改植和新开辟无性系良种茶园累计17.50万亩,建成标准高效茶园累计12.51万亩,近四年改造低产低素质茶园8.31万亩。2018年我市成功举办第七届安徽宣城“泾县兰香”茶叶博览会,并连续组织参展中国(杭州)国际茶叶博览会,第二届获金奖3个(占全省近1/3)。全市茶园“三品”认证面积已达92%。建成1030亩的泾县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建成2个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10万亩。7个产品入选农业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茶叶类)”,占全省1/3。

在促进家禽产业转型升级、水产健康养殖等方面,近年来我市全面开展家禽养殖标准化提升、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重点推进“宣州鸡”地方品种选育和品牌创建,创建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个。稻渔综合种养跨越式发展现已达10.4万亩,居全省第4位;“南漪湖”“中国幼蟹第一镇”等区域性品牌,颇具影响。

农业绿色发展实现新成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业是与自然联系最紧密的生态产业,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健康、可持续农业转型升级意义非凡。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把发展绿色种养推向深入。目前,全市累计创建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8个、省级28个。宣州创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广德、宁国、泾县、旌德创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宁国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绩溪争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47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52个,绿色食品179个,有机食品13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5个。全市累计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7件、省著名商标135件。

秸秆焚烧、大气污染、地力下降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些难题,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2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88.9%,化肥、农药连续多年完成零增长目标。

把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变为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变“生产导向”为“消费导向”,变“粮袋子”为“钱袋子”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农村“三产融合”获得的最大亮点。

2018年,我市代表安徽省参加长三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博览会。全市累计建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省级以上示范县7个,省级以上示范点21个,省级以上精品线路3条。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个,建成省级以上“一村一品”74个。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创建五星级(企业)园区7个,全国十佳休闲农庄1个,省级“十佳休闲农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十佳特色农业节庆活动”各2个。宁国市获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占全省1/3;泾县实施信息进村入户部级试点。2017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1809万人次;实现营业性收入82.5亿元,较2012年增长131.7%。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7.1亿元,是2013年的5.7倍。

农村重点改革取得新突破

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根本靠深化改革。近年来,我市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的关键举措,通过统筹谋划、扭住关键、攻坚克难,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

——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8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0个地级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目前,全市822个村已基本完成清产核资,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达804个。

——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目前,全市开展“三变”改革村达411个,村集体投入资金2.13亿元;入股农户38900户,投入资金4370万元,已实现收益2680万元。有77个村集体实现分红,累计分红889.2万元。

——全面实施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实施意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25万亩,较2012年增长141.4%;流转率已达45%,较2012年提高22.5个百分点。建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7个县级数据库,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线运营。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已完成交易108宗,交易额3211万元。旌德县还颁发了安徽省首本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不动产权证书。

在40年持续不断的改革推动下,我市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善。全市农村水利、道路交通、电力等基础实施不断改善,2012-2017年,我市完成5.7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得到充分保障,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县域医共体试点实现全覆盖,数字化农家书屋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并高于经济增速,2017年达到14590元,较2012年增长41.0%,是1978年的180.6倍。2012-2017年,累计完成8.98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2%下降至0.06%,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04人,10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